
陈增喜在查看农民蔬菜大棚的西红柿挂果情况 白亚琴 摄
小艾草整成了大产业
“杏儿红,麦儿黄,艾草插门香满堂”,艾草是农村最寻常的植物,田间地头沟里塘边几乎无处不在,每年端午节人们都会采一把艾草驱蚊辟邪。大家没想到,一棵毫不起眼的“草”,却是陈增喜眼里的宝,小艾草被他整成了大产业,艾香飘散到大江南北。
“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南阳是著名的中医药文化胜地,也是资源丰富的中药材宝库,陈增喜看准了艾草的发展前景,就果断决定着手做艾草的研发。“要是艾草产业能推广开来,农民一定受益。”陈增喜收集整理全国野生艾草1260个品种,从中筛选出适应长江以南种植品种6个,适应黄河至长江带种植品种5个。他一次次走访企业、拜访专家,牵头制定了26项艾草行业技术标准,三年中十几次进京,促成南阳艾草列入国家中药材发展规划,连续三年组织举办全国艾草产业发展大会。
陈增喜在该区的高庙乡邰庄村开始帮助村民成立艾草合作社,并无偿为大家提供专利技术。种植、加工一体化,邰庄村的贫困户一年多就脱了贫。近几年,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亚健康问题越来越多,而艾草产品也越来越紧俏。艾草装饰装修材料,美容健康产品,小到面膜精油,大到坐垫床垫装饰板,小艾草整成了大产业。目前南阳有十几万农民从事艾草产业,产量占到全国80%以上,陈增喜功不可没,他也整天喜在眉梢。

陈增喜(右一)为农民讲授科技实用知识 白亚琴 摄
百姓增收我增喜
“帮助农民致富要解决种什么、怎么种、销往哪里、资金从哪里来、国家有什么优惠政策?只有帮农民解决了信息、技术、销售、资金、政策这五个问题,农民才相信你,才能真正实现致富。”在回答新时代文明实践如何才能真正打通科技助农的“最后一公里”提问时,陈增喜说,借助文明实践中心的云平台,搭好科技助农志愿服务的大舞台,实时掌握农民的急需,做到精准为民服务,自然事半功倍。
趁着河南省振兴豫酒的东风,陈增喜近两年大力在南阳邓州推进种植红酒谷和红高粱,用来酿制具有南阳特色的黄酒和高粱酒。坚持优选品种,用丹江水引灌,陈增喜相信,总有一天,南阳的“高粱花”会映红当地农民的笑脸。
“跟农民打交道,愿不愿意是态度,服务好不好是本事,只有把根深深扎进土里,把身子实实在在扑下去,把心热乎乎地掏出来,农民才会把你当朋友,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2020年6月18日,在河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直属机关工委联合主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报告会上,陈增喜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赢得了现场2000余位党员干部热烈的掌声。
“从想干事到干成事,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酸甜苦辣。但我坚信,有信仰的人最坚定,懂奉献的人更快乐。谁都希望有个更大的舞台,而我的舞台在农村、在田间。我会守住初心,听党话,跟党走,用学到的知识,让土地长出更多粮食,让农民过上更好的日子。”39年来,陈增喜先后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科技管理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在乡亲心目中,陈增喜是亲人是家人,一进村,就有“粉丝”围上来问长问短;一到饭点,老乡就拽着他往家里去……
风里来雨里去,一身土一身泥,看起来像个老农民。有人说陈增喜“土”,但他偏偏喜欢这种“土”。
“农民增收我增喜,浑身土气我乐意;为民服务不图钱,吃饭睡觉都香甜。”这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是陈增喜发自肺腑的心里话,也是他扎根在农村,一颗初心永不改的殷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