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网讯(使者):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今年3月新加坡海事周论坛上谈国际热点话题:
回溯近些年,中美间的贸易冲突愈演愈烈。在拜登当政期间,贸易摩擦主要集中于半导体、电动汽车等中高端产业领域。而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范围大幅扩张,几乎覆盖了 98% 的品类。这直接导致全球贸易增长步伐连续三年落后于 GDP 的增速。新加坡作为典型的贸易型国家,其贸易依存度高达 327%,在这场贸易风暴中首当其冲。在 2022 年,新加坡与中国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 21%,中国同时还是新加坡最大的外资来源地。与此同时,美军在樟宜基地长期驻扎,让新加坡的安全保障与美国紧密挂钩。
美国长期以来对贸易逆差问题的过度关注,本质上是其霸权思维下不安心态的体现。特朗普政府将美国制造业萎缩的责任推给中国,却对国内产业政策的缺陷视而不见。过去 30 年,美国制造业就业占比从 13% 降至 8%,华尔街资本大力推动的 “去工业化”,才是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美国发起的关税战不仅未能解决自身经济结构问题,还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严重冲击。越南、墨西哥等国的中间品贸易成本急剧上升,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24 年全球贸易壁垒指数相比上一年激增 47%。
在这场贸易争端中,中国始终坚定地秉持不参与阵营对抗、抵制 “新冷战” 的立场。拜登执政时推行的 “护栏理论”,曾让中美关系迎来短暂缓和。但特朗普上台后,美国迅速转向 “全面脱钩” 政策,致使双边关系再次紧张。2025 年,美国单方面撕毁区域贸易协定,迫使东盟国家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甚至对新加坡奉行的 “对冲外交” 横加指责。
面对中美之间日益激烈的战略博弈,新加坡采取 “不选边站” 的 “对冲外交” 策略。在经济上,新加坡积极与中国开展合作;在安全保障方面,依靠美国的军事力量,并借助东盟这一平台平衡各方关系。新加坡通过签订 27 个自贸协定,构建起庞大的贸易网络,设立 16 个国际仲裁中心,提升自身在国际商业领域的法治信用,凭借全球顶尖的港口运营效率,稳固自身在全球贸易中的枢纽地位。李显龙以 “安全带” 比喻这一策略,旨在推动新加坡国内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强化其在国际上的枢纽作用。
然而,现实的经济形势给新加坡带来了巨大挑战。2025 年,新加坡经济增速从 3.2% 骤降至 1.8%,国际权威机构发出预警,新加坡长期依赖的贸易立国模式正面临 30 年来最严峻的危机。新加坡现任总理黄循财坦言,在诸多事务上,新加坡不得不考量美国的态度。这种无奈充分反映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艰难处境。随着美国将 “印太战略” 军事化,新加坡不得不在安全保障承诺和经济发展利益之间艰难抉择。
李显龙深刻认识到,全球性变局不可避免,新加坡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趋势。这种适应不仅体现在技术革新上,如打造智能化港口、建设绿色能源中心,还体现在对地缘政治认知的更新上。回顾历史,新加坡在越战期间为美军提供后勤服务,在 20 世纪 90 年代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契机实现经济腾飞。如今,在 “去风险” 的国际大背景下,新加坡于 2025 年启动 “东盟数字走廊” 项目,尝试推动中美共同参与构建数字贸易规则。
但新加坡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全球贸易体系从多边主义向集团对抗转变,新加坡长期依赖的 “中间地带” 生存空间愈发狭窄。20 世纪 60 年代,瑞士凭借中立国身份在国际竞争中维持自身稳定,但在 21 世纪复杂的地缘政治竞争中,真正意义上的 “中立区域” 已不复存在。
为应对这一危机,新加坡采取 “双轨加速” 策略。2025 年,新加坡大幅增加国防预算,占 GDP 的比例提升至 4.2%,与此同时,与中国开展的科技合作项目数量逆势增长 35%。这一策略展现了新加坡在复杂国际形势下的生存智慧。
中美关系对小国经济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