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顾问 » 正文

传承创新 守正创新

03-19 10:05
核心提示:——记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王新志教授记者李新民林娜通讯员高晓云 孙永康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 五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两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南。”河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嵩山少林静谧悠远、龙门石窟瑰丽璀璨、中

——记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王新志教授

记者李新民   林娜   通讯员   高晓云  孙永康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 五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两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南。”河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嵩山少林静谧悠远、龙门石窟瑰丽璀璨、中医药文化绽放光彩——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医圣张仲景的故乡。2013年至今,河南连续三年诞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俗说“温度”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沉淀和精神力量的新指标,河南乃大爱之城、文化名城,人才辈出。

  几千年励学育人,几世纪英才辈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河南省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王新志教授就出生在这里,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那短暂而有奉献的生命的意义。”从医 40 余载,王新志教授一直将以诚待人、严以律己、广施仁爱作为做人、行医的原则。在其心目中,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生活中,一年 365 天,皆为上班有点、下班没点,医院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已成常态。即便是在出差路上、下班后,也常常是咨询病情的电话不停。王新志教授常讲:“ 患者的生命重于一切,尤其是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要管理患者的呼吸道、消化道,还要管理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稍有疏忽,有时候一口痰处理不好,就足以要患者的性命。医生的使命光荣、责任如山;从医者最宝贵的就是诊疗经验,而这些经验来之于民,所以服务于民就是对医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对社会的最大奉献。”

  平时王教授也注重养生,尽力起居守常,坚持锻炼。医者调摄养生、精神饱满,才能思路敏捷,辨证无误。只有保证身体健康,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患者解除病痛。因此,王教授每遇患者亦必再三嘱咐传授预防保健之法,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整理出来,分发给就诊患者。

  中医书籍,浩如烟海,目前至少有 15000 种。王教授认为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阅读,但读经典却是最基本的要求。既然选择走中医之路,就要以中医学科为主,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去读经典、用经典,在此基础上,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及近现代教学、临床、科研的新成果、新进展,融会贯通。

  王教授认为,读经典与临证二者缺一不可。故每于闲暇之时必持经典默读,亦必于纸端记录心得。而临证时如遇疑难病例,亦常引经据典,背诵原文,处方选药,效如桴鼓。对于经方的认识和应用,王教授认为用经方治今病,正如拆旧屋盖新房,其木材非一,不经工匠之手,焉能用乎?“ 方虽是旧,弘之唯新”,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师古而不泥古,不拘门派,不断汲取经典的养分,有许多经验方就是在经方的基础上化裁而得。

  王教授认为,读经典不代表局限于历史的继承,更要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汲取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能。王教授虽已年过花甲,仍保持阅读医学杂志和报刊的习惯,并时常上网查阅文献资料,关注医学发展的新进展、新趋势,以最新的视角理解中医,做到与时俱进。

  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分不开。王教授常随身携带笔记本和笔,每遇疑难病案必记录之,读经典及临证有心得时将之记载。王教授以多年临床经验之积累,辛勤耕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先后独著及主编 11 部著作,参编多部学术论著,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

  王教授常告诫学生在临床要结合流行病种,研究中医发展趋势,将中医应用融入到时代发展中,而不是故步自封,要以不变应万变。王教授善用经方,更善于结合自己临证体会,研究、总结和开发经方在临床中的灵活运用,先后带领团队中临床科研人员及研究生进行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开发出如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的中风星蒌通腑胶囊等 5 种院内制剂。王教授遣方用药是对辨证用经方很好的诠释,也是其临床经验智慧的结晶。

  近 10 年,王教授及其团队已成功举办、承办国家级及省级学术会议 20场次。如 2017 年 10 月 13 日至 2017 年 10 月 15 日,中原脑病论坛暨首届河南脑病学术大会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专科联盟成立大会,在郑州嵩山饭店成功召开。本次大会以“ 创新提高,合作共赢”为主题,秉承中西并重理念,设立了以“ 走近院士、对话大师”为主题的主会场,以王新志教授、刘向哲教授为坛主的“ 脑血管病、脑研究及脑健康论坛” 等11个分论坛。本次大会邀请张伯礼院士、王琦国医大师、张磊国医大师、唐祖宣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丁樱教授及高颖教授、许予明教授、黄燕教授、张允岭教授等73位专家莅临授课,参加会议的代表达2000余人,成为河南医学界空前的盛会。到目前为止,河南脑病大会已成功举办3届,在业界赢得了一席之地。2017年11月18日,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教授在郑州市明珠大酒店收徒10人,并举行学术活动。

  另外,王教授及其团队主办、承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第二届学术会议 1 届,国家级、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暨河南省中医学会脑病分会学术年会 17 届,其中还包括国家级中医药专题论坛(头痛、脑出血)会议 2 次,对脑出血、脑梗死、帕金森病、头痛、失眠、眩晕、痴呆等脑系疾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症监护、康复及护理等方面进行了大会讲解、学术交流,推广普及了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的知识。培训人员近万人次,惠及河南省内及周边省市中西医同行,教书育人成绩卓越。

  王教授作为专家学者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巡讲专家,每年在全国各地巡讲 80 余场次。

      王教授倡导做三匠(看病匠、讲课匠、写书匠)。

    医生首先是个看病匠。作为一名医生,看好每一个患者是每位医生的基本职责,王教授提倡“ 终点站式服务”,这样才有良好的“ 二百五十效应”。王教授常讲,金奖银奖不如患者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让每一位就诊者满意才是对医者最大的奖励。

  医生也是个讲课匠。王教授常讲,作为一名医生,自己不但要会看病,更要善于总结,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讲给所有同行、所有的人,那看病的力量将一传十,十传百,因为一个再好的大夫,24 小时不睡觉也有看不完的患者。东讲西讲不如学术会议来讲,东夸西夸不如同行来夸。一堂课会让几十、几百、几千人受益。

  医生更是个写书匠。中国之广,世界之大,看病讲课,你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若能把看病之经验,写成书或文章,那将会使无数的医生与患者受益,并可流传后世。

  王教授特别崇尚张伯礼院士常说的“一流的医生应该是:坐下来会看病,站起来能演讲,闭上眼睛善思索,科学研究出成果”。王教授从医40余载,用精湛的医术、博大的爱心、谦和的态度,为许多命悬一线的患者重新点亮生命之光,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目前,王教授仍然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热忱与智慧,并且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作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学科、学术带头人,王新志教授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专( 学)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成绩斐然。

  王教授作为脑病医院院长,在任期内,制订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中医脑病重点专科建设发展规划》《中医脑病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落实了年度工作计划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实现了以本专科收治的中风病、眩晕、痴呆为重点病种,同时拓展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睡眠障碍、癫痫等疑难疾病的中医诊治领域。其团队牵头制订的《眩晕诊疗方案》及《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此方案及路径因坚持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色,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注重中医药特色的突出和优势的发挥得到同行的认可。开展中风病等脑病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拓展了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理法方药理论。

  脑病医院专科病区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 6 个专业、5 个病区的专业团队。在医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同人的努力和帮助下,于 2011 年 7月 7 日成功申报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经过各病区通力合作,3年建设期满,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2012 年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创造了良好开局,并于 2018 年以优等高分成绩通过国家验收。另外,通过管理年评估工作,对脑病科 8 个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诊疗方案重新进行了优化,并撰写每个病种评析优化报告。制作并发放《脑病科特色病种诊疗规范》《脑病科常用方剂 50 首》《脑病科常用中医诊疗方法和技术》等医师工作手册,人手一册。同时,优化制订了《脑病科重点专科建设 3 年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通过脑病医院全体同人的努力,医院脑病科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2018 年又成功申报成为国家中医脑病区域诊疗中心建设单位。

  按照医院党政领导的要求,脑病医院 5 个病区从 2013 年 4 月起实施了人、财、物及医、教、研统一管理。脑病医院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疑难病会诊讨论小组、重点专学科建设小组、经管小组、继续教育小组、宣传小组、科研管理小组、门诊专病分化管理小组等 8 个小组,并且均制定了各小组实施方案。

  近 5 年不断完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其团队平均每年在各级杂志发表论文 50 余篇,出版专著 10 余部,年均新增科研项目 10 项,新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 8 项。

  一是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及路径管理逐步上台阶。二是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①成功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引进神经内科介入专家吴涛教授,并开展各项疑难介入手术,如血泡样动脉瘤手术;引进郑州大学神经介入专业硕士研究生 2 名,使我院脑病介入工作又上新台阶。②脑病团队成功申报、争取,获得 4 个“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拥有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 5 名。三是专科联盟与专科共建取得丰硕成果。脑病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医改号召,在我院医疗集团开展的对基层医院“ 专科共建”活动中,在思路指引和成功实践下,于 2017 年 10 月 14 日至 2017 年 10月 15 日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了河南脑病专科联盟成立大会,并且成功举办专科联盟论坛,与 150 个联盟单位的负责人签订了联盟协议书。2019 年 10月 20 日在河南郑州又牵头成立了华中地区中医脑病专科联盟。脑病医院 5个病区分别与多家医院合作,选派专家长期或定期下乡,协助基层医院创建脑病病区,住院患者人数逐步提升。同时,积极开展了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协助基层医院顺利通过二甲医院的评审。并与睢县中医院、范县中医院、淇县中医院、永城市中心医院等近 20 家医院签约专科共建单位。四是开展新技术。脑病医院近年来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10 余项。如针刺阿呛穴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联合药物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眩晕病的综合诊疗术、体外血浆净化技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血泡样动脉瘤手术等复杂脑血管病的介入新技术,疗效显著,国内先进,省内领先。

     王新志教授传承团队,由从医 30 余载、学验俱丰的刘向哲主任担任岐黄学者及其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工作室成员由 10 余名人员组成。积极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高级职称人员 7 名,中级职称人员 6 名。其间,培养博士研究生 3 名,硕士研究生 14 名,其中 2 名博士研究生、9 名硕士研究生已顺利毕业。每月围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开展交流研讨、病案讨论、医案评价等人才培养相关活动 4 次,目前已成功举办 60 余次,保存有相关视频记录资料。建设期内已接纳进修人员 30 名。以岐黄学者工作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为平台,接收市级、县级中医院徒弟 20 名,并分别于郑州市明珠大酒店、临颍市中医院、南阳张仲景医院等地举行拜师仪式,接收规范化培训医师 10 余名。

                                   王新志教授生活照

                                        王新志(后排)、早年与王永炎院士(右)、张伯礼院士(左)合影

  

                  王新志(左)与国医大师张磊(中)、全国名老中医郑绍周(右)合影

  

  王新志与国医大师唐祖宣(右)合影

  

  王新志(中)与弟子赵敏(右)、刘向哲(左)合影

                   王新志与拜师弟子合影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学者

  相关链接:

      王新志,男,1955 年生于河南省郑州市,自幼喜爱医学。早年,跟师于河南中医学院本草方剂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阎基巩主任医师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为之后医学之路奠定了扎实的中医基本功。1974 年参加工作,从事基层医疗工作;工作后孜孜不倦,继续求学。1978 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在校期间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熟读四大经典著作,通过深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家经典著作,对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有深刻认识。1983 年大学毕业之后,时常听取张磊(国医大师)、李修五(河南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第一任主任)、秦进修(河南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李秀林、郑绍周等著名老中医的教诲,对中医知识又有进一步认识。1996 年先后跟师于我国著名老中医王永炎、刘渡舟、焦树德、印会河,临诊学习,受益匪浅。临床上汲取众家之见、诸家之长,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医学理论的认识,为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现为国家中医脑病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南中医药大学脑病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院长。先后主持、参与承担了十余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获成果奖多项。其牵头研制开发的中药六•二类新药“ 中风星蒌通腑胶囊”中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药基金资助项目,此项目也是河南省“ 八五”“ 九五”“ 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资助课题,已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在完成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后,同时进行多年的初步临床观察,于 2004 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临床试验批件。

  主编《中华实用中风病大全》《中风脑病诊疗全书》等十余部著作。其中《中华实用中风病大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教授亲自为此书题写书名,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王文志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称其为该领域内的鸿篇巨著,并分别获得河南省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在各类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

  王新志教授于 1995 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选为“ 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1996年被遴选为河南省中医管理局“112人才工程”十个学术带头人之一;1997年被评选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同年晋升为主任医师;1998 年被河南中医学院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被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评选为河南省优秀专家;2002年被中国中医科学院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为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009年被评选为河南省首届名中医;2012年被遴选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3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6年被选定为仲景书院国医导师,同年王新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获批建设;2018年经层层选拔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

  


  • 上一篇:
  • 下一篇:
更多

最新资讯

更多

最新资讯

中华出版促进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主管,健康编辑部主办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7181,国内统一刊号CN10-1152/D 京ICP备20027670号-2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人员查询 | 版权隐私

版权所有 健康网(c)2009-2020 健康网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知网